一碗拉面温暖津甘 百家牛肉拉面店向天津赶来
来源: 今晚报  作者: 李鸽  编辑:刘颖  2018-04-20 16:00:50
最近,甘肃启动了“百店千人”牛肉拉面扶贫计划,未来3年,将在天津和其他城市开设牛肉拉面店100家以上
孙红芳经营的拉面店内,甘肃籍师傅正在制作拉面。

  今晚网讯:民以食为天。自从人群聚集形成城市,各地的美食就不约而同地跟随而来,用扑鼻的香味吸引着南来北往的人们。天津是一座美食的重镇,无论是本地的餐饮企业,还是外埠的知名小吃,都能在这里快速地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牛肉拉面,是来自甘肃的一道美食,如今在天津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它。这道美食,不仅是经营者手中的谋生工具、市民口中的美味佳肴,它还牵动着甘肃、天津两地政府的心,成为对口帮扶、精准扶贫的抓手。去年9月,天津市与兰州市的商务部门达成了《促进兰州牛肉面企业在津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今年3月26日,甘肃主办的“兰州牛肉拉面入驻天津培训班”开学,来自23个特困县的100余名学员接受免费培训后前往天津就业。“拉面扶贫”计划启动。

  在此之前,已有不少甘肃人来津创业,经营牛肉拉面。他们为这座城市提供了美味佳肴,是这座城市的建设者和贡献者。他们是如何创业的?生存状态如何?为解开这些谜题,本报记者带您走进这个群体。

  年轻妈妈的艰辛创业路

  来自甘肃陇南的孙红芳,在南开区经营着一家200多平方米的拉面店。5年的创业经历,将她历练成了精明能干的经营者。现在,述说起创业的经历,她已显得淡定从容,再不提当初遇到的种种困难和艰辛。但她的家人和朋友都知道,如今的云淡风轻,都是历经风雨之后才有的平静。

  十多年前,大学毕业的孙红芳跟随丈夫来到天津谋生,丈夫应聘到一家国企工作,她还在四处求职。家庭初步稳定之后,她和丈夫迎来了第一个孩子。含辛茹苦将孩子抚养到一岁多,孙红芳决定走出家门寻找工作,以便减轻家庭负担。然而,她在职场上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困难。

  孙红芳说,在她求职的时间里连续更换过多份工作,做过幼儿园教师,干过销售,还卖过保险。虽然辛苦,但都挣不到钱,这令她感到疲惫和无奈。当时,家里的孩子眼看就要上小学了,而自己求职却四处碰壁。她的心中充满委屈,对未来感到迷惘。

  一天中午,孙红芳再次遭遇求职失败,在街头徘徊、饥寒交迫之际,看到了熟悉的拉面店,便决定进去吃一碗拉面。刚一进店,一股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这就是自己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吃的拉面!家乡的味道,温暖的气息,让孙红芳感到不再饥饿的同时,一个念头浮现出来:既然我对拉面如此熟悉,何不也开一家拉面店?

  万事开头难。为了实现自己开店的梦想,孙红芳先是跑到气象台路上的一家知名的牛肉拉面店去观摩学习。自己是一位女性,并没有掌握拉面技术,也没有亲自操作的力气,该如何是好?她选择重回甘肃,寻找一家知名的拉面企业做靠山,在天津经营加盟店。这样,总部在拉面师傅、原料、技术等方面予以支持,解决了她的后顾之忧。

  接下来,拉面店的选址成了一个大问题。为了开一家正宗的拉面店、满足总部对加盟店的要求,孙红芳必须在天津找到一处200平方米以上的门脸房。这样的门脸房不仅租金贵,而且非常难找。历尽千辛万苦,她才在南开区找到了一处房源。当时60多万元的房租和10多万元的加盟费,对一个不到30岁的女人和她的家庭来说,是一笔很重的经济负担。

  银行贷款需要抵押物,而她的家庭根本没有这样的财产;在天津没有亲戚朋友,也没有人能为此提供担保。最终,孙红芳放弃了银行贷款这条途径。她只得回到甘肃老家筹钱,向亲戚朋友借,终于凑足了店面租金和初期开店费用。“那段日子过得特别艰难,好几次曾想过放弃,但最终坚持了下来。”孙红芳说。

  现在,孙红芳已将自己的弟弟带到天津,负责后厨管理。弟弟专门到兰州的拉面学校学习,还带来了多位甘肃籍的师傅前来帮工,联系进购面粉、蓬灰、拉面剂、调料及其他原料等。除了弟弟和拉面师傅,孙红芳的店还雇用了5位服务员,都是自己从甘肃带出来的亲戚朋友。“我这一家店,解决了至少10位甘肃人的就业问题,他们的收入比在当地工作要高出不少,他们的家庭,因此受益。”孙红芳说。

  而孙红芳自己也从牛肉拉面这项事业中收获不少。她说:“我的家乡到处不长树木也不长草。现在我到了天津这座城市定居,感到欣慰和自豪。”

  从拉面师傅到面馆老板

  40岁的席魁,来自甘肃定西深山里的农民家庭。即使到了21世纪,他所在的村庄仍有很多人吃不饱饭。继续待在家里,生计成了问题,未来说不定连媳妇也讨不到。无奈之下,席魁于2003年跑到北京打工,进入一家拉面馆当学徒,一个月工资800元。

  学习了一年半拉面技术后,席魁可以单独操作了,姐姐便带他到天津创业。起初,姐姐在汽车站附近租下了一处门面,加盟了一家全国知名的拉面馆,由席魁和另一位拉面师傅负责厨房,白天夜晚轮流干活儿。这家面馆开在人流密集的车站,生意特别红火,席魁在姐姐的店里工作了十年之久。十年间,席魁从26岁到36岁,结了婚,有了两个孩子,并都上了小学。随着房租的上涨,姐姐无力承担店面的租金,只得停止经营,转到外环线以外寻址开店。席魁的孩子都在中环线附近上学,他不能去太远的地方上班,就寻思着自己单干,找一个小一些的店面继续经营拉面。

  2015年,席魁和妻子租下了黄河道一处50多平方米的门面,年租金6万元,开始经营拉面生意。席魁负责操作,妻子负责端碗收银,两口子就这样把一家拉面店从无到有地经营了起来,生意越来越好。

  说起这4年的创业经历,席魁感觉最艰难的,是租店面时连6万元的租金都拿不出来,需要四处去借。虽然现在身背不少债,但拉面店还在持续不断地进账,席魁一家人就有了盼头。拉面店,就是这个家庭通向未来的桥梁。“把拉面做好,让更多人成为回头客,我的家庭就会越来越好。”席魁说。

  在天津,像席魁一样从拉面师傅转为面馆老板的不少,但不是每一位创业者都能成功,也有不少人因开店失败而重新回到拉面师傅的角色。这让席魁更加小心翼翼,同时也坚定了信念:一定要把拉面的品质做好,绝不能因品质下降导致客户流失,否则将来不仅仅是开店失败的问题,而且是一家人没了收入的问题。“房贷要还,孩子的学费要交,店面租金要付,流动资金要用……想到这些开支,我都觉得有压力。经过这两年的努力,我把压力都当成了动力。”席魁对记者说。

  期待获得更多扶持

  参与了“百店千人”牛肉拉面扶贫计划的天津市甘肃商会副会长和涛来自甘肃会宁,是一家大型厨具企业的经理,同时也在古文化街经营一家牛肉拉面馆。对于当前甘肃与天津两地开展牛肉拉面合作,促进甘肃人在津开店,他充满期待:“据甘肃商会不完全统计,现在甘肃人在天津开的牛肉拉面店有300家左右。未来有政策支持,肯定店面会有所增加。”

  孙红芳的弟弟负责后厨管理,据他观察,在津经营的部分牛肉拉面与纯正的兰州牛肉拉面是有区别的。正宗的牛肉拉面有五大特征:面汤清、萝卜白、辣椒油红、蒜苗香菜绿、面黄,面汤必须由骨头、牛肉熬制而成。而这些标准往往很多小店面难以做到。面条也分很多类型,正规的牛肉拉面店有韭叶、荞麦棱、二柱子、大宽、毛细、一细、二细等,但小型店面并无这些分类,只能给市民提供一种规格的面条,难称“正宗”。

  为维持甘肃牛肉拉面的口感,孙红芳经营的店每年向甘肃的高筋面面粉厂、蓬灰厂及其他原材料厂采购,运费花费不少。她表示:“如果将来两地建立合作,甘肃的面粉厂和其他原料供应商在天津建立配送中心,我们直接在天津采购就好多了。”

  当今,越来越多的餐馆开始做外卖,拓展网上市场,但是牛肉拉面的经营者却不敢轻易涉足外卖。和涛解释:“主要是面条的口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很大的变化,因此我们不敢轻易迈出这一步。为保持面的口感和味道,给市民良好的消费体验,避免投诉,我们还是坚持店面经营,欢迎到店消费。”

  不做外卖,即失去一块市场;不能三餐经营,也同样失去一块市场。和涛介绍,在甘肃,有很多人一天三餐都吃牛肉拉面,但在天津,很多人只中午一餐吃拉面,这就是在天津和在甘肃经营拉面最大的不同。“这里的房租比甘肃贵,一天却只卖中午一餐,偶尔加上晚餐,经营压力可想而知。”

  3月26日,甘肃主办的“兰州牛肉拉面入驻天津培训班”开学,和涛在朋友圈转发了这则消息。他和其他牛肉拉面经营者正密切关注着这一扶贫计划的进程,考虑着扩大经营再开新店。

  天津这座城市,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关心着他们的事业成长。小小一碗牛肉拉面,让人吃得津津有味。天津与甘肃的相互合作,正在走出一条独特的产业扶贫之路。

网络天津 精彩无限——今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