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洋过海守护你
来源: 今晚报  作者: 伊健  编辑:付勇钧  2022-03-22 10:25:55

天津援外医生在艰苦的条件下,正在挑灯夜战,为患者进行手术。

很多当地人身体出现不适,会找到中国医生进行治疗。

在口腔科,医生正在为当地的中国工人诊治牙疾。

刚果共和国首都布拉柴维尔,一座紧邻赤道的非洲名城。您或许不知道,这座与我们相隔万里的城市,却与天津有着不解的缘分,联结起这份缘分的,正是中国天津的援外医生。

从1967年起,天津市独立组队向刚果(布)派遣了第一批援外医疗队,到今天为止,这支接力棒已经薪火相传了半个多世纪;到了1975年,受援国又多了加蓬。目前天津援外医疗队分布在两个非洲国家的4座城市的4个医疗点,刚果(布)的布拉柴维尔中刚友好医院、黑角卢旺基里医院;加蓬的利伯维尔中加合作医院、佛朗斯维尔中加友谊医院。天津也是全国较早派遣援外医疗队的省市之一。

刘巨平医生是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眼底外科的副主任医师,他同时也是中国(天津)援刚果(布)第27批医疗队的临时党支部书记兼总队长。2021年11月中旬,他和队员们圆满完成了为期13个多月的援外任务,从布拉柴维尔回到了天津。几个月过去了,刘巨平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400多个援外的日夜里同志们的辛勤付出。

在当地百姓的眼中,中国医生医术精湛,很多疑难杂症找到他们就能药到病除;在海外中国同胞眼中,天津医生就是主心骨,为他们制定防疫指南的是天津医生,为他们接种中国产疫苗的是天津医生,一旦不幸患病为他们诊疗的是天津医生,当身负重伤为他们手术医治的还是天津医生。特别是受新冠疫情全球肆虐的影响,很多中国同胞已经两年没有回过家了,每当见到来自祖国的援外医生,就如同见到了家乡的亲人,会情不自禁地心生暖意。

今天,我们就走近援外的天津医生,倾听他们的援外故事。

来自中国的新冠疫苗

2021年3月初,刚果共和国布拉柴维尔中刚友好医院医疗队总队长刘巨平收到了一条令他兴奋的好消息——

“由中国援助给刚果(布)的国产新冠疫苗已经运到了,这其中有7000剂专门供给身在海外的中国公民免费接种。”刘巨平接到了上级的指令,一项被称为“春苗行动”的计划即将在布拉柴维尔和黑角率先开始。

一年前的布拉柴维尔,新冠疫苗可是极其稀缺的产品,不仅价格昂贵,即使手里攥着钞票也未必能等到。就在人们为了新冠疫苗万分焦虑之时,远在海外的中国同胞等来了祖国的新冠疫苗;更为暖心的是,疫苗接种全程都由中国医生负责操作,且全程免费。雪中送炭、暗室逢灯,似乎只有这样的词语能够形容那一刻的心情。彼时,在国内的同胞们也刚刚开始大范围接种新冠疫苗,而他们远隔万里,却与祖国实现了同步。

时间上是同步的,施打流程也是相同的。

“我们把接种点设置在中刚非洲银行的食堂里,一来这里的场地足够大,等候区、登记区、接种区、留观区和抢救区一应俱全,同时还规划了闭环路线;二来,这里有储藏设备,能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刘巨平介绍说,“那会儿我们就在不断地与天津的接种点对标、对表,确保‘春苗行动’顺利开展。”

有了布拉柴维尔接种点做样本,位于黑角的分接种点也如期启动了。

一切准备就绪,接种消息刚刚发布,预约电话就已打爆,很多单位都是组团前来接种,那些在边远地区工作的中国工人驾车几个小时也要赶到布拉柴维尔,只为了这一份中国新冠疫苗。

“那一刻,我听到最多的声音只有四个字——感谢祖国!”刘巨平说起来,难以掩饰内心的激动。接种点已经变成了“省亲大会”,人们常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若不是身在海外,难以体会到其中的含义。在接种点的留观区,很多中国人聊着聊着就已泪流满面,这半个小时的留观时间里,医生们听到最多的是思乡话,讲得最多的是抚慰语。刘巨平说:“新冠疫情发生后,国际航班锐减,想要回国就要提前几个月订票排期,而且票价非常昂贵,一些同胞至少两年没回过家了,这个时候国产新冠疫苗不仅能抵御病毒侵害,更是一颗定心丸啊。”

医疗队的司机是当地年轻人,他亲眼见证着中国人是如何受到“特殊优待”的,真是满眼的羡慕。他找到刘巨平羞涩地说:“作为中国医疗队的司机,我能享受到这份福利吗?我只想像中国人一样,也接种中国的新冠疫苗。”刘巨平看到小伙子的那份诚恳,点点头。

“你知道吗?我们第27批医疗队有一项引以为傲的纪录。”刘巨平微笑着说道,“因为‘春苗行动’的推进,我们医疗队几乎见到了所有身在刚果(布)的中国人。”

仅仅两个多月时间,当地华人做到了“应接尽接”。刘巨平说:“待我们离开前,身在刚果(布)的华人已经完成了两针新冠疫苗的接种,基本做到了疫苗全覆盖。”就在前不久,他心心念念的一件大事终于落定了,此刻正在援外的第28批天津医疗队的医生在给当地的中国同胞接种疫苗加强针。

“外防输入”的前哨站

与之前各批医疗队相比,第27批医疗队的使命既有相同,又有不同。这批队员出发时,新冠肺炎疫情已在全球肆虐,可以说他们的援外工作全程伴着疫情的风险。常规的医疗援助任务是相同的,照顾好海外同胞的任务是相同的,而防疫则是新增加的课题。

2020年10月1日既是国庆节也是中秋节,这批队员和家人团聚过后就要踏上前往非洲的旅程了,那会儿,每一名队员都会有些恋恋不舍。与队员们相比,刘巨平的心里装着更重的压力,毕竟33名队员将在未来一年的时间里面对诸多风险,新冠肺炎疫情只是其一,疟疾、埃博拉、肝炎等疾病同样危机四伏。

作为总队长,出征前他向组织保证,要把这些兄弟姐妹光荣地带出去,完成使命后再平安地带回来,一个都不能少。这话不是口号,而是责任。

“我们编制的第一份方案就是队内要加强管理,绝对不能出现医疗队内部感染。”刘巨平说,“除了健康防护外,安全问题我也很担心,毕竟我们人生地不熟。”

抵达刚果(布)后,一系列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工作立即展开。为当地华人编写防疫保护手册,走进中国工厂指导疫情防控工作,为所在的布拉柴维尔中刚友好医院、黑角卢旺基里医院严格划定“三区两通道”,所有的标准都和国内保持一致。就在这时,医疗队的队员们接到了中国公民的就诊请求,有些同胞已经感染了新冠病毒。

“当地医疗条件极其有限,没有专门的收治医院;况且病例分散在四面八方,无法像国内一样集中收治。”刘巨平坦诚地说,“但我们的同胞在海外病了,我们得想办法。也是从那时起,线上诊病开始了。”

“从现在开始,你就不要走出房间了,在房间内独立居住。”医生在镜头的这边指导着病患,“你现在体温是多少?有没有失去嗅觉、味觉?咳嗽几天了?把舌头伸出来我看下舌苔……”一项项诊治虽然隔着屏幕,但细之又细。每天有护士盯着登记体温,医生也会给出用药安排,并叮嘱病患只要身体不舒服,不管几点都要把电话打过来。

每天清晨,医疗队各科室的医生都会对患者进行“线上会诊”,并根据病情的发展给出最新的用药处方,中医科的医生会提供一些中医疗法。直至患者核酸检测转阴后,还要继续跟踪一长段时间。

我们总是在说“外防输入”,这道防线在哪里?援外医疗队就是“外防输入”的前哨站,医生们就是严守这道防线的“第一卫士”。

“同胞回国前首先要取得健康码才能登上飞机,想要拿到健康码就需要例行的核酸检测、抗体检测。”刘巨平介绍说,“而对于康复患者,还要通过胸片确保其健康无虞后,才会发放健康码。”

有没有人带着回家的憧憬而来,却无法取得健康码?当然有。

一位同胞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就在登机前48小时来到医院申请健康码,但检测数据显示他的情况并不适合回国,于是被医生“无情”地拒绝了。“‘拒绝’一位同胞,我们内心是那样地纠结和遗憾。他为了这张机票付出了太多的努力,为了回家等待了太久,机票一旦退掉,就不知道还要等上多久。”刘巨平说,“可我们背后是国家的防疫大局,这道关不能失守啊。”

祖国派我来保护你

这一年来,防疫工作是重中之重,而常规的医疗援助工作一刻也没有松懈,每位医生都有着一段段难忘的经历。

来自西青医院泌尿外科的主治医师金玄就接诊了这样一个神经外科的病例。他是中国路桥集团派驻到海外工作的工人,在施工过程中不慎发生了头外伤。在伤情发生的第一时间若能得到及时的诊疗,其实问题并不大。但由于工地地处边远地区,当地乡下诊所的医生草草地缝合了伤口,造成了伤口感染,致使伤者的伤口一直无法愈合。

金玄说:“患者到达我们医院时,伤口的顶部已经形成了一个大脓腔,当时他非常痛苦,心理压力很大。我们接诊后,立即将他的脓腔切开并进行了引流手术,彻底地清创。”两三周的时间,在天津医生的系统治疗、精心呵护下,患者的伤口逐渐愈合。这位浙江老乡在出院前对金医生说:“有您在,我们就安全了。我知道祖国派您来的良苦用心了。”

那边,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口腔科的刘巍医生正在挑灯夜战,为一位牙髓炎患者治疗。这位患者是中国黄金集团派驻在当地的工人,牙髓炎已经折磨他一周多的时间了,这种牙疾越到深夜越会发作。患者说:“为了抵抗疼痛,我就连续上夜班,忙起来就能分散一些注意力,显得不那么痛了。”当刘巍见到这位患者时,他已熬出了黑眼圈,疼痛已将患者折磨得几近崩溃。

如果在国内,针对这样的病症,刘巍医生会采取根管治疗法。但当地医疗及卫生条件差,无法展开相应的治疗。“我们只能在艰苦的条件下因地制宜地为患者解除疼痛。经常在治疗的过程中,水供不上,就派助手在一旁用针管手动喷水;电供不足,就用一只手电的光源点亮。”每隔四五天,这位患者就会驱车几个小时前来治疗,坚持数周后,病情终于得以缓解。

援外医生们除了为中国同胞展开治疗,对刚果(布)当地民众的治疗同样一丝不苟。以眼病为例,在当地白内障是高发眼疾,很多患者并不会在第一时间治疗,直至失明了才会找到医生。“当地能进行白内障手术的医院并不多,而且他们采用的方法是落伍的。我们把目前最先进的超声乳化技术带到了刚果(布),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后效果都很好。”刘巨平介绍说。

同样还是受当地条件的影响,往往手术进行一半就停电了,医疗设备无法正常运转,这时医生只能纯靠经验完成手术。刘巨平接诊的一位老妇人在前往医院进行手术前,特意跟孙子学了一句中国话。当她手术完成后重见光明时,她对中国医生用中文说了声:“谢谢!”

回顾天津医疗队援外之路,1963年天津市参与了向阿尔及利亚派遣医疗队的任务,从此开启了天津援外工作的历程,到明年整整60年了。从独立组队支援刚果(布)到后来的加蓬,至今本市已派遣医疗队50多批,派出的医疗队员已近1500人,天津医疗队是常驻非洲医护队队员最多的队伍。天津医疗队不但帮助当地建设医院,还肩负着教学培训的任务,通过定期开设医学讲座、培训班,以及巡回义诊活动等,为当地人民带去了先进的医疗技术,也在不断培养当地的医务力量。

天津援外医疗队员正在通过自己的付出,保质保量地承担起国家援外医疗队的光荣任务,以援外工作者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饱满的热情,践行中国医疗队精神,为推动中非友谊、为国家外交事业默默地贡献着力量。

网络天津 精彩无限——今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