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当过兵 一生戎马情
来源: 北方网  作者:  编辑:刘颖  2022-07-28 10:42:48

林正讲述着老部队和老战友的故事。 本报记者 伊健摄

天津籍战士在东北地区冰天雪地中训练。

林正(中)绘制的学习雷锋系列展板,向战士们讲述雷锋的故事。

天津籍战士李福瀛(左五)是有线电连连长,他的连队被评为军区先进连队。

  天津北方网讯:“八一”建军节前夕,记者收到了一封平信,寄信人叫林正,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第64集团军天津籍老战士。在这个通讯方式多元的年代,一封朴素的书信是稀罕物,细细品读,字里行间跃动的独特情怀令人感动。这位已是耄耋之年的退伍老战士,洋洋洒洒写了11页信纸,详细梳理着34年来天津籍老战士们开展“情系军营”活动的生动故事。

  老人在信中告诉记者,20年前的“八一”建军节,《今晚报》曾刊发了长篇通讯《啊,当兵的岁月》一文,讲述了这些天津籍退伍老战士们退役不褪志、退伍不褪色的故事;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这20年里,他们的脚步从未停歇,重返军营向年轻官兵宣讲部队优秀传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动员老战友们发挥余热服务社会……始终难以割舍这份军旅情怀,满含对军营的永久眷恋。

  意气风发奔赴军营

  伏天的午后,烈日炎炎,记者在约定的地点见到了林正,一位78岁的长者。初次见面,老人站得笔直,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这位退伍老兵用这样的礼节保持着对军旅生涯的怀念。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4集团军天津籍老战士入伍60周年,他们自费印制了纪念画册,题名为《不忘初心 情系军营》,画册中以不同时期的老照片为主,通过珍贵的影像记录了难忘的峥嵘岁月。按照惯例,老战友们“逢十庆祝”,原本定在今年举行的老战友联谊会,因为新冠疫情影响,不得不取消了,于是这本画册就成为他们入伍60周年唯一的纪念。

  作为战友中最年轻的一位,林正接下了送书这份重任,他把刚刚从印刷厂取回的画册挨家挨户地送到老战友的家中,并逐一探望一起同过窗、扛过枪的老战友。

  能够见到老战友是值得欣慰的事,从林正的脸上看到了那份欣喜,但也不乏一丝丝沉重。他略显低沉地和记者说:“从去年‘八一’到现在,已经有19位老战友离我们而去了……”老人告诉记者,每到这个时候,他就格外怀念他们第一次踏进军营、第一次穿上军装的日子,战友们当年的英姿始终萦绕在心头——

  1961年至1962年,国家决定从城市学生中补征新兵,2300多名风华正茂的天津年轻人怀着卫国戍边的壮志豪情,从渤海之滨奔赴东北某地,把生命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军队和人民。林正的老战友、退伍老战士杨洪发就是其中的一员。

  今天的杨洪发老当益壮,是天津市优秀志愿者,他所带领的天津银河文化社团联合会党组织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说起自己参军入伍,杨洪发的经历颇有些“歪打正着”。当年正在第五十五中学读书的杨洪发是学生骨干,老师就委派他参与到组织适龄学生体检和家访工作中。“我当时并不在报名参军的大名单里,因为我没到应征入伍的年龄。”杨洪发说。在组织同学参加体检时,忙前忙后的杨洪发被接新兵的同志看在眼里,于是把他叫到身旁:“‘小鬼’你叫啥?想不想穿军装当兵?”“穿军装当军人当然想,可我的年龄……”杨洪发还没来得及解释,一张体检表就交到了他的手上。

  走出体检站,杨洪发得到了一条“亦喜亦忧”的消息,喜的是他转天就可以领到军装,后天就要开赴军营;忧的是这个消息来得太突然,竟然还没有跟父母打招呼。他拿着入伍通知书找到班主任老师,这次家访意义不同,老师卸下了父母的思想包袱,让杨洪发有幸成为部队中的一员。他还记得出发的当天,骄阳似火,车站站台上站满了送新兵的家属,锣鼓声夹杂着火车汽笛鸣响震天动地。父亲怀抱着妹妹为他送行,只是眼巴巴地看着他,却不知说什么好,待到想好嘱托时,火车已经缓缓开动。

  战斗者的一生都在战斗

  艰苦,在这些老战士们看来是财富,特别是在大城市生活习惯的年轻人,这份磨砺在他们的人生经历中标注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战斗,在他们看来是使命和责任,因为战斗者的一生都在战斗。时至今日,历历往事依然刀刻斧凿般地铭记在心间。

  1964年8月,美国军机悍然轰炸越南多座城市,挑起了北部湾事件。应越方的请求,中国、苏联等一些国家迅速派兵予以支援。就在此时,正在东北某地执行架线任务的64集团军某通讯连接到命令,迅速随军挥师南下,他们的任务是用最短的时间架起一条国防通讯线路。

  这次特殊的任务中,有天津籍战士的参与。在《情系军营》画册中,记者找到了这样一段记录,天津籍老战士李福瀛曾回忆道,当时他们接到军首长命令:一定要坚决、优质、高速地完成架线任务。战士们个个情绪饱满,为这项战斗立下誓言。

  在李福瀛的文字回忆中,64集团军是创建于土地革命时期的英雄部队,素来以能打、善打硬仗、恶仗著称,在这样的部队锤炼,练就的是钢铁般的意志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当时,他们乘坐列车秘密南下,来到广西某地。8月的八桂大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干,身在丛林之中作业,随时要提防毒蛇猛兽的攻击。英勇的部队披星戴月连续奋战3个月,硬是在“美国佬”的眼皮子底下,架设了一条124公里长的秘密线路,让我军首长能与前线保持联络畅通。

  李福瀛和战友们在前线攻克了一项又一项技术难题,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64集团军为此声名大噪,连西方军情人士当时都好奇: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为何能有如此高效的指挥系统?

  在当年的64集团军,天津籍战士一直被视为部队的人才。回想当年,部队官兵文化知识结构远不及今天,一部分士兵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初中生、高中生为主的2300多名天津籍战士表现就格外突出了,他们文化程度高,头脑灵活,被战友们视为有知识、有文化、有才华、有觉悟的一群人。

  已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副师职巡视员、战斗英雄黄丑和曾这样介绍他眼中的天津籍战士:上世纪60年代,他指挥的团营里天津兵很多,交给他们的任务一点就透,道道宽、点子多,敢说、敢想、敢做,做事效果总能出乎意料,在全军大比武中,这些可爱的天津兵给各个连队露了脸、增了光。而就是这些优秀的天津战士,也要面临退伍的日子。当年他们踏上北上的列车,驻地就是终点了;几年之后,退伍返乡,这里又成为他们人生新的起点。

  退伍老战士扈景茹说起1964年底部队里发布的一份复员名单,自己名列其中。离开部队的前一天,他特意找到排长王希文,强烈申请要站好最后一班夜岗。扈景茹写道:“那一夜,王排长陪着我站了两个班,我们一起回忆着军旅生涯的点点滴滴,他鼓励我要正确对待复员,回到地方要继续发扬革命军人的光荣传统。”

  几十年后,当年的小战士已步入暮年,和几位长者聊起64集团军的历历过往,你会发现,那就是他们一生的信仰,这支党领导下的英雄部队在1962年阻击了国民党军队反攻大陆的狂妄行动;1963年狠狠地教训了挑起事端的印度扩张主义分子,1964年参加了抗击美帝、支援越南的战斗,为保家卫国立下了赫赫战勋。

  在老人们心中,今天的他们是幸运的,还有多少战友牺牲在战场上,而留给这些英雄的照片和文字又有多少呢?

  情系军营是一生的情结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当年从天津出发的年轻小伙和姑娘们,经历了军队大熔炉的锤炼,相继退伍。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人民军队留给每个人钢铁般的意志,也奠定了终身为之奋斗的政治方向。

  从1988年开始,原64集团军天津籍退伍战士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开展联谊活动。这些铁打的硬汉们给自己的活动起了个名字叫“情系军营”。平日里他们在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发光发热,闲暇时光他们聚在一起畅谈心声,举办公益活动,回访老部队,举行报告会、文艺晚会,宣传老部队的光荣传统,协助部队做新兵的思想工作,所到之处受到了指战员官兵的热烈欢迎。

  在这个过程中,有“战士美术家”雅号的林正成为了活动中活跃的一分子。林正说:“1998年,对于原64集团军天津籍退伍战士来说是值得铭记的一年。当年按照中央军委的指令,撤销了第64集团军的建制。老部队虽然调整了,但精神一直在,我们一定要做点什么,把老部队的历史记录下来,把情系军营的每一步都记载下来,把64集团军的精神传承下来。”诸多战友都鼓掌赞同。

  林正手中的这一册《不忘初心 情系军营》画册是纪念他们入伍60周年的专刊,在此之前,他们相继制作了《情系军营40周年纪念画册》《情系军营——老战士诗歌集》《情系军营VCD光盘》等内部资料,并且定期制作《情系军营》内刊,主要刊发老战友们的回忆录,各地战友的心声、老照片、书画作品等,让64军的精神血脉一直延续着,这一系列举动在军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段段朴实无华的文字、一幅幅斑驳发黄的照片,记录着64集团军的功勋战绩,也记录了这些可爱的天津籍战士军旅生涯里的高光时刻。

  林正指着一张老照片告诉记者:“这是军区首长交给我们的一张珍藏照,这张照片记录了老部队与天津人的情感联结。”照片拍摄于1963年,百年不遇特大洪水肆虐天津,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4集团军4个师的战士们奔赴天津,照片上的战士们正在抗洪现场打桩固堤。

  是什么力量让这些老战士退伍不褪色?是什么情感让“情系军营”活动34年从未停歇?是什么使命催促着78岁的林正不辞辛劳去送书问候?细细想想,无非“情结”二字。

  林正说:“光荣入伍50周年的那张大合影,已经有多位战友离我们而去了。在最新的画册里,又有不少位战友的名字被黑框框了起来。这次送画册时,我只能送到‘军嫂’的手中,你知道‘嫂子’二字在我们军人的眼中是多么亲切的称呼吗?”很多“军嫂”手捧着画册,一边翻阅一边流泪,总是不忘叮嘱林正把问候捎给老战友们。

  结束采访已近黄昏,林正把画册精心地包裹起来,放在袋子里。他说趁着天亮再去探望一位老战友,“八一”建军节就要到了,又恰逢他们入伍60周年,这份礼物切不可迟到。(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网络天津 精彩无限——今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