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在身边,别再让生命付出代价
来源: 今晚网  作者: 田莹  编辑:刘颖  2022-09-20 11:01:09

潘森(左)指导学生学习急救。

红十字应急救援救护服务中心主任潘森走进中小学普及急救知识技能。

  今年9月10日,不仅是一年一度的中国教师节,也是第23个“世界急救日”,本次急救日的主题是“终身学急救,救护伴我行”。也许有人会问:“急救是专业医生的事,我有必要学吗?”答案是肯定的。

  熬夜、加班、过劳……“我还年轻,还能熬”,抱着这样的想法,不少人透支着自己。与此同时,中青年因心源性猝死的消息时常见诸媒体,就在8月底,据澎湃新闻报道,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程多闻因心源性问题而猝然离世,年仅34岁。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1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心脏猝死的发生率为41.84/10万,抢救成功率不足1%,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其中43%的人在40岁以下;而从本市临床统计来看,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为70.05/10万,每年死亡人数超过1万人。事实上,有90%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公共场所、家庭等医院以外的场所。此时再看,“急救”还离我们那么远吗?

  抓住“黄金四分钟”

  记者在地铁、公交车站等场所随机采访时发现,几乎所有市民都表示关注过媒体上有关心源性猝死的新闻,其中一些名人、明星的去世让人印象深刻。对于心肺复苏、海姆利克急救法等急救技术,多数人即使说不出准确的名词,也有基本的概念。但是,具体到操作层面,还是会有很多市民表示:“遇到险情当然想伸出援手,但是除了拨打‘120’,好像做不了更多事。”

  潘森是天津市红十字应急救援救护服务中心主任、天津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队长,早在2008年,他就作为蓝天救援队的队员前往四川汶川参与震后应急救援工作,去年河南多地遭遇特大暴雨,他也是天津红十字会驰援河南的救援队队员之一。十几年来,潘森见证了那么多的生死一线,对于急救知识的普及和推广有着自己切身的体会:“急救不应该只是少数人的技能,如果身边有更多人掌握了它,那么当灾难来临时,就会有更多的人能够自救,甚至去帮助更多人。”

  心源性猝死患者的院前急救有“黄金四分钟”之说,若能在四分钟之内开始心肺复苏救助的话,患者的生存率可达50%,但每延迟一分钟,生存率就会降低10%;而10分钟没有施救的话,则很难存活。“也就是说,在拨打急救电话等待救援的过程中,第一目击者就是进行心肺复苏的关键施救者。”潘森告诉记者,“如果能配合AED(自动体外除颤仪)的使用,可以极大提升患者的生存率。”

  汶川归来后,2009年潘森正式加入天津市红十字救援队,成为一名“专职志愿者”,2012年取得红十字急救培训师资讲师资格后,除了参加队内的各项志愿活动外,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急救知识的普及和培训之中,社区、学校、有需求的企事业单位到处都会看到潘森的身影。“10年来,百姓对急救知识的认知有了很大的提升,‘黄金四分钟’这个重要概念也为越来越多人所了解;同时也有更多人愿意接受培训,甚至在掌握专业技能后成为志愿者,投身到这项公益事业中来。”潘森欣慰地说。

  2019年,《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发布,其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居民学习掌握心肺复苏等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到2022年和2030年取得急救培训证书的人员分别达到1%和3%。这一年,对红十字应急救援队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政府从人员到经费都给予了我们大力的支持,缓解了过去人力、物力不足的难题,大幅增加了急救培训场次。”潘森表示。

  急救技能培训持续开展

  常萍是天津惠灵顿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校医主管,同时,她还是美国心脏协会(AHA)急救培训课程的培训导师。10年前,常萍刚刚成为校医不久就经历了一场校内急救,当时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那是秋季开学不久,下午放学时一名男孩在幼儿园门口突然晕倒。不到1分钟我就赶到了现场,但孩子已经面色发灰、嘴唇失去血色,失去意识和反应。”尽管此前常萍有10年临床护理的经验,但这仍是她人生中第一次独立抢救病人,“当孩子恢复了意识和反应、脸色和嘴唇恢复红润的时候,我既开心又激动。正是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普及急救技能的重要性。”

  在这之后,常萍考取了AHA急救员证书,又在2017年获得了急救培训导师的资质,在校内对教师和家长进行急救课程培训取证的同时,也利用周末业余时间做社会培训。常萍认为,亲自上手练习,才能获得更实用的体验。“在规范学员动作时,我常常听到他们吐槽影视剧中的错误操作:原来要用掌根按压,原来按压时双臂不能弯曲……”常萍告诉记者,高质量的心肺复苏配合AED的使用可以提高病人的存活率,只有上手反复练习才能正确、精准地救治。“没有经过培训的人可能会有顾虑,怕因自己操作不对、按压深度不够而影响施救。但是我们建议普通人能够在现场第一时间参与施救,就比什么都不做而只等着救护者到来要强。做过心肺复苏练习的人都知道,标准按压要求深度至少5厘米,按压频率要达到每分钟100次至120次。一直保持这样的深度和频率,并维持到救护车到达是非常累的。如果现场能够多一个人掌握这项技能,大家来接手完成按压,那将是一场持续的生命接力。”

  听上去“很难”的心肺复苏,需要学习很久吗?毫无医学基础的人能学会吗?潘森告诉记者,通过贴近实战的训练、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反复练习,每个人都能掌握。据了解,目前在天津有多种途径可以参加急救相关的培训。红十字应急救援救护服务中心的发证培训一共两类:一类是心肺复苏(CPR+AED)培训,共4课时,培训时间半天;另一类是红十字救护员培训,共16课时,培训时间两天,除心肺复苏外,还包括常见急症、意外伤害、突发事件处置要领等更多内容。市民也可以在天津市急救中心和卫健委建立的各个公众心肺复苏培训基地学习CPR和AED技能,也都是半天4课时的课程。

  潘森表示:“急救是一项公共事业,越多的人掌握,就会有越多的人受益,对我们城市来说,大家的生活也能够更加安全、安心。”就在今年,一位刚刚从红十字会应急救援救护服务中心培训结束的学员,在锻炼时成功地用心肺复苏方法挽救了一位路人的生命。“得到这一消息后,我们整个团队都非常振奋。”潘森告诉记者。

  实际上,并不是每个学会心肺复苏的人都能在短时间内用到这项技术,甚至有些人一生都不会用到。“因此,急救培训尤其是心肺复苏培训,在两到三年内都会提供复训,帮助学员巩固和回忆技术要点。”天津市急救中心科教科副主任唐峰表示。另悉,天津市急救中心还引进了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MPDS系统),市民拨打120急救电话后,调度员在派车的同时,会根据患者情况做出初步判断,点击MPDS系统进入不同应急预案,对患者身边的人员给出相应的急救指导。“这个系统填补了120受理与救护车到达现场之间的空当,给急救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对于没有急救基础的人来说,这个系统可以帮助他们更加快速、准确地施救。”唐峰介绍。据了解,从使用MPDS系统以来,本市通过电话指导已经成功抢救患者74例。

  急救普及走进校园

  “其实急救就像游泳和骑车一样,只要学会了,即使过去很久也能快速上手。”在国际学校工作多年,常萍发现许多外籍学生家长和教师在高中或大学时期就学习过急救知识。

  近两年,本市推广学校应急救护工作步入快车道。天津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干部于博告诉记者,去年8月,市教委和市红十字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应急救护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要全面开展学生应急救护知识技能普及,加快学校应急救护师资培训。今年,红十字会与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在这几所大学开办师资班,培养校内救护员师资力量,以实现校内应急救护培训自给自足的目标。

  8月23日,新的学年刚刚开始,天津医科大学面向2022级新生开展了“救死扶伤 守护健康”新生入学第一课,60名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参加了包含心肺复苏、AED使用、呼吸道异物梗阻处理在内的日常应急救护培训。“其实我们学校在新生中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是有传统的。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在红十字会的支持下,我们有了自己的师资,这也让我们有条件实现对全部新生陆续开展急救培训,并通过考核让更多学生成为持证救护员。”天津医科大学党委学工部干部张诗意告诉记者,“从今年的新生开始,我们计划通过连续几年的努力,完成对医科大学全体师生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现在我们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志愿者走进中学、走进社区,为急救知识技能向全社会普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近,潘森特别开心,他的好心情源自地铁上的一段对话,一位学员认出了潘森并主动和他攀谈起来。“那个姑娘对我说:潘老师,我现在特别开心。你看,现在这节车厢里,有咱们两个救护员了,无论谁遇到危险都一定会获救的,真好!”短短一句话,让潘森温暖了许久,他对记者说:“你看,这就是普及急救技能的意义,她让我觉得之前的种种辛苦都是值得的,真好!”

网络天津 精彩无限——今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