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80后’独生女辞了工作,这么多年来一心一意照顾患病的公婆和父亲,还把一双儿女教育得特别好,真是很难得。”说起邻居海旭,河东区汇贤里社区的居民都不由得赞叹。今年40岁的海旭早早承担起照顾一家老小的重担,面对生活中的一个个难关,她用乐观和坚强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近日,海旭被评为今年第一季度天津“孝老爱亲好人”。
突发变故
站在记者面前的海旭留着齐耳短发,圆圆的脸上总是带着微笑,显得亲切温暖。“最难的时候都过去了,生活不就是这样,哪会一直一帆风顺。”海旭说。
2008年海旭与丈夫结婚后,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婚后海旭先后育有一儿一女,婆婆一直帮她带孩子,一家人的生活虽然没有多富裕,但也其乐融融。
7年前,海旭的公公患上阿尔茨海默症,记忆一天不如一天。祸不单行,2020年3月的一天,海旭的婆婆突发脑溢血,送到医院后被诊断为脑干出血,病情十分严重,医院多次下达病危通知书。经过医生全力救治,婆婆在重症监护室住了40天后保住了生命,但全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而此时家里还有身患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瘫痪在床的父亲需要照顾,两个孩子的成长也要付出不少精力。出院后如何照顾婆婆?面对这个难题,海旭没有退缩。“接回家,我照顾!”海旭辞掉了工作,一心一意照顾老人。
悉心照料
婆婆出院回家后,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海旭买了护理床、制氧机、吸痰器、血氧仪,几乎把全套监护设备搬回了家。就连医生都劝她也许这些仪器用不了多久,没必要都买,但海旭说:“哪怕就用一天,我也觉得值。”
由于全身瘫痪,婆婆只能通过胃管进食,海旭就用破壁机将新鲜的水果蔬菜、鸡蛋肉类打成糊糊,每天分五次注射到胃管中喂婆婆吃饭;婆婆不能自主排便,每隔两三天,海旭就会给老人打开塞露,用手帮助老人排便;为了不让婆婆生褥疮,她每隔三四个小时就会给老人翻身拍背,没睡过一个整觉。为了更好地照顾好瘫痪在床的婆婆,海旭还向社区医院的护士学习了换胃管、换尿包、消毒等专业护理技能。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婆婆的状态一直比较稳定,家里也是一尘不染。一年后,婆婆安详地走完了生命的历程。“婆婆一直对我很好。”如今,说起婆婆,海旭的眼睛里还闪着泪花。
婆婆去世后,海旭把购买的医疗设备和没有用完的护理用品,全部捐献给河北省一户有需要的人家。
家风传承
现在,海旭每周都要回娘家三天照顾患病的父亲,还要将病情有所加重的公公的饮食起居安排好,接送两个孩子上学,日子过得平静而幸福。“我觉得这些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算不上什么善举,都是我应该做的。”海旭说。为了给家里增加一份收入,她选择了开出租车这个时间比较灵活的职业,这样就能兼顾照顾老人和赚钱。
海旭悉心照顾老人的举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她的子女,两个孩子对爷爷、姥爷也都特别孝顺。海旭的公公去医院看病时,两个孩子一路搀扶着爷爷,虽然老人没说什么,但从神情中就能看出自豪和幸福。
如今的海旭还加入了社区志愿者队伍,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去年疫情防控期间,她参加了36次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风雨无阻。有一次,社区网格微信群里有老人求助,称家中下水道返水,老人独自带着孩子不知所措,眼看污水就要流满全屋。海旭立即帮忙去找物业维修师傅,以最快速度帮助老人解决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