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老人是我们做儿女、做晚辈的责任和义务。”今年61岁的马瑞平,是河北区铁东路街曙光路社区的居民,她朴实、善良、恪尽孝道,13年如一日悉心照料从台湾返回大陆、一辈子未婚的年迈叔叔,用柔弱的肩膀扛起家庭重担,诠释着孝与爱的传统美德。近日,马瑞平被评为第八届天津市道德模范。
血浓于水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曙光路社区见到了马瑞平,她正在家里给98岁的老父亲马锡滨理发。“我这个闺女本事可大了,缝衣、做被、理发样样都会。这么多年,我从来没去过理发店,都是她在家里给我理。”看到有客人,老人格外高兴,一边不停地夸奖着马瑞平,一边热情地招呼记者落座。
今年98岁的马锡滨祖籍河北辛集,家中姐弟5人,他的二弟马锡琪于1948年从上海离开大陆后一直在台湾生活。由于经济条件有限,马锡琪一直没有结婚生子。
从1978年起,思乡心切的马锡琪每年都会回天津探亲,每次都是马瑞平陪伴二叔到老家河北辛集和北京等地探望亲友。随着年龄增长,老人越来越想回到家乡生活。2009年,马锡琪回天津探亲时,把这个想法告诉了马瑞平。马瑞平听后毫不犹豫:“没问题,您回来吧,我来照顾您,给您养老。”侄女的一句话让马锡琪非常感动。这以后,马瑞平开始在市台办、出入境管理局等相关部门来回奔波,为老人办理落户手续。
落叶归根
“因为我二叔是从上海去的台湾,按照有关政策必须落户在上海,可是我家在上海没有亲属,到上海以后也没人照顾他,所以就落户在了天津。”马瑞平告诉记者,户口的事落实了,马锡琪便来到天津和马瑞平一家共同生活,再也没有回过台湾。
“二叔想吃山竹、枇杷,可2009年的时候,市场上很少有卖的。我托邻居帮我买来整箱的山竹和枇杷,放在冰箱里冷藏,他随时吃随时有。”马瑞平说,刚回到大陆的二叔还保持着许多原有生活习惯,马瑞平对此没有丝毫怨言,总是努力平衡着生活节奏。
由于马锡琪在大陆没有退休金,日常起居、看病、吃药的所有费用,都由马瑞平一家承担。马瑞平和丈夫都是工薪阶层,当时马瑞平已经从自行车鞍座厂下岗,靠在超市打工每月赚几百块钱维持生活开销。后来,在街道民政部门和社区的帮助下,为马锡琪办理了低保。
好景不长,两年后马锡琪突发脑梗,虽然经过住院治疗保住了性命,但落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之后,照顾二叔的重担就落到了马瑞平的肩上。洗衣服、拆棉被、打扫屋子、康复按摩……为了照顾好二叔,马瑞平就像一直旋转的陀螺不知疲惫,用柔弱的肩膀扛起家庭重担,从没叫过一声苦,也没说过一句累。
马锡琪生前逢人就夸:“我没儿没女,这侄女就像亲闺女一样贴心。”在马瑞平的精心照顾下,2022年12月,老人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路程,享年95岁。
服务社区
二叔去世后,马瑞平又将全部的精力放在了98岁的老父亲身上,每天都要扶着老人到小区花园里晒太阳。她还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天气好的时候就带老人出门遛弯看风景。
今年61岁的马瑞平虽已是花甲之年,但作为社区志愿服务队的队员和小巷管家志愿服务队的成员,她总是和其他年轻的志愿者们一起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说起马姨,真的很让人佩服,只要社区有活动,无论寒冬酷暑她从不落后。”社区党总支副书记于妍告诉记者。
在马瑞平女儿张琳的眼里,母亲是一个十足的老好人,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谁需要她帮忙,她都会二话不说去帮忙,有时还会主动去帮别人。为全力支持马瑞平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老伴张富有起早贪黑,任劳任怨地操持着家里的饮食起居。“马姨家所居住的楼门是全社区最干净整洁的楼门。”于妍说,马姨不仅关心身边的邻居,更关爱自己的生活环境。多年以来,她每周都要清扫一次楼道的卫生死角。在她的带动下,楼门内的很多邻居都参与清扫。
“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给社区帮帮忙,也能活动活动身体。”马瑞平说,只要自己身体条件允许,就会一直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