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有关甘肃天水古城因商业化运营带来的诸多问题,引发网友关注。
据央视新闻报道,甘肃天水古城是我国西北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城之一,许多古街、古院落见证了古城历史。近年来,天水市政府投入约8亿元用于古城抢救性保护,包括环境整治、古建筑修缮等。然而仅仅两年时间,古城就迅速商业化,原本用于保护修缮的院落建筑,现被改建成酒店、商店、餐厅等商业项目,只剩三处仍免费对外开放。其中,一处明清古院落甚至被改建成日式寿司餐厅,原有的砖木结构及青瓦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日式糅合建筑,与古城整体风格格格不入。
古建筑、古街区之于城市,不仅是老屋旧瓦,更是历经岁月沉淀、极具地区特色的文化符号,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财富。如今,这些历史遗存也是各地文旅融合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历史文化载体之一。通过有效的保护开发、商业化运营,让古建、古街、古城活起来,焕发出新生机,不仅有利于助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也是对古建的一次“唤醒”与“拯救”。
然而遗憾的是,从此前的报道中不难发现,一些地区在对古建筑、旧街区改造开发的过程中,往往是开发大于保护,甚至出现大批非本土商品进驻和异地文化“入侵”,导致许多古镇、古城成为失掉灵魂的空壳。
无论是城市管理者还是开发经营者都要清楚,没有保护就没有开发,放纵管理、盲目逐利地过度商业性开发,只会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湮没在人声喧嚣和铜臭味儿里,损害古建筑固有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韵味。
历史古建是文旅开发中的宝贵资源,如何找到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完美契合点,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对此,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管理和开发监管,严格遵循相关保护规定,通过提前谋划、科学设计,明确可开发经营的方向、范围,使保护与开发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