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地接连发生多起偷拍事件,引发网友热议。
据媒体调查发现,偷拍隐私已经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很多偷拍的视频、照片被拿到网络空间进行分享、售卖,遭人围观;一些偷拍设备也在网上售卖,还有人提供改装偷拍设备的技术服务。
偷拍隐私,严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是违法乃至犯罪行为,社会公众对偷拍深恶痛绝。针对这一黑色产业,相关部门的治理力度不可谓不大。早在2021年,中央网信办会同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就在全国范围集中开展了专项整治,先后处置平台账号4000余个、群组132个,下架违规产品1600余件,收缴窃听窃照器材1500余套。在这样的背景下,偷拍隐私为什么依然如此猖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违法成本过低。
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对于“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行为,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这样的处罚与传播偷窥偷拍产品获利相较,显然缺乏力度,不足以形成足够的震慑。
偷窥偷拍带来的社会危害已无需赘述。在相关部门予以全链条打击的同时,有必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违法者的犯罪成本。只有让违法者“痛到不敢再犯”,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相关行为的发生。当然,相关网络平台也要积极履行主体义务,加强监管,设置敏感词系统,及时发现并关闭涉及此类内容的社交群或论坛,发现违法现象及时报警处理,共同净化网络空间。
只有重锤打击、联合施治,才能切实有效地保护公民个人隐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