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考研 “00后”更趋理性
来源: 今晚报  作者: 伊健  编辑:刘颖  2023-12-14 10:24:12

南开大学考点考生等待入场。 本报记者 张立摄(资料图)

  天津北方网讯: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研考季”,或许考生们已经习惯了往年报名人数只增不减的趋势,当今年的报名人数公布之后,多多少少有些令人感到意外。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人,这是在连续上涨8年之后,研考报名人数首次出现下降,相较2023年,报考人数下降了大约36万人。

  这些天,从媒体到大众,都在就研究生报考人数下降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有媒体将此称为考研报名人数的“拐点”,认为这是面对这项重要考试的理性回归;有人认为这与人口出生率呈正相关关系;也有声音表示随着留学市场全面复苏,本届应届生可选择的途径相对更多,对考研的需求有所分流;至于在就业与读研之间二选一,学生们能做出冷静的思考,最终做出符合自身需求的选择。

  值得关注的是,拥有研究生学历在就业市场上的确更具有优势,研究生学历仍然是值得付出的教育投资。

  考研人:不以物喜 理性看待

  在天津外国语大学逸夫楼的一间教室里,学生张诚正在努力备考,迎接即将开始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对于今年报名人数相较2023年下降了约36万人的状况,作为一名考生,张诚并不关心,甚至无感。“36万人相比438万人的考研大军来说不算太多,没必要大惊小怪。若想考上理想的学校,仍然很难。”一种淡定的神情写在了他的脸上。

  从2015年开始,全国研考报名人数不断增长,165万人、177万人、201万人、238万人、290万人……直至2022年突破400万人,2023年更是达到477万人。虽说今年的报名人数减少了,但依然在400万人以上的高位运行。

  根据一些高校对外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共有15817人正式确认报考南开大学,较2023年的17263人略有下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今年的报考人数为13696人,同比去年减少了1468人,这是北航连续两年报考人数在减少;华南师范大学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为29195人,同比去年也减少了4869人。

  对于报考人数下降一事,有人认为这是人口出生数量在下降。2024年考生中,以2001年出生的学生为主,当年全国出生人数约为1700万人,比被称为“千禧年”的2000年少出生了约70万人。

  在张诚看来,考研这件事并不神秘,也无需过度分析其中人数的多与少。“就拿我们班的同学来说,奔着考研去的总是这几位,从上大一开始就基本锁定了,很少有人徘徊。”张诚说,“还有的同学自大学入学的那天起,目标就很明确,留学或者就业。”从考生的眼中,这只是数字的变动,并不会带来实质性的改变,至少今年不会。

  “真正与我竞争的强劲对手并没有放弃考试,况且比我优秀的考生大有人在。因此,报名人数的多与少,看看就好了,没必要太在意。”张诚冷静地表示。

  大四这一年,张诚并没有参与到求职就业的队伍之中,他一门心思地奔着研究生考试而去。“本科毕业、学士学位,再加上外语优势,凭这样的‘敲门砖’去就业应该没太大的问题,但距离自己期待的工作肯定有相当大的差距。”张诚如此认为。的确如他所说,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会明确“大学本科”是求职的最低门槛,但遇到研究生学历的求职者,他们的登记表会被单独拿出来,这正是所谓的“优先考虑”,而这份“优先权”往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张诚说:“研考是一次重要的考试,也是给自己更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考公人:审时度势 转换赛道

  研考报名人数下降的同时,公考报名人数却在上升,呈现出此起彼伏之势。根据国家公务员局公布的数据,2024年国考最终过审人数达303.3万人,相比去年的259.77万人,上涨了43万多人。2024年国考报考人数再度刷新历史峰值,无论是招录人数还是报名人数均创下历史新高。由此也引发讨论:研考减少的那36万人,是不是都去参加公考了?

  闫婧是在津读书的四川姑娘,她在研考和公考之间最终选择了后者。她告诉记者:“研考的时间是2023年12月23日至25日,四川省公考的笔试时间是2024年1月7日,前后只相差了十多天,往返两地、两者兼顾,我担心最终会两败俱伤。”虽然初报名时,闫婧都提交了材料,但最终还是选择回到成都参加公务员招录考试。

  “面对考公,我得珍惜‘应届毕业生’这个身份,不管是省考还是国考,或者是事业单位考试,很多地方都在加大向应届生的倾斜力度。”闫婧分析说,“一旦错过这次机会,就要确保自己读上研究生了,几年后才会再有应届生的身份,那会儿‘上岸’的难度可能更大了。”

  闫婧是在2001年出生,2020年9月入读大学,当时新冠疫情已经开始在全球肆虐了。“其实,从高考时就要面对新冠疫情的干扰,四年本科时间三年都在特殊的环境下学习,上网课也是我本科阶段最难忘的经历之一。”闫婧说,“对于知识的接收,网课的效果的确不如面授课程,我知道自己的‘天花板’在哪里,这也是我面对考研打‘退堂鼓’的根本原因。”

  面对放弃今年的研究生考试,身边的朋友也在询问闫婧:是否是艰难地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是否为此而后悔?对于这样的问题,自称“云端狠人”的“00后”恐怕没有外人想象得那般优柔寡断。

  “并不艰难,更谈不上后悔。我只是避开了一条风险较高的道路,专心致志地准备走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闫婧说。在她看来,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考上研究生,她便是其中之一。对于专业适合、有必要深造的同学而言,考研是唯一的方向;而也有同学考研的目的是为了逃避求职。长辈们总在说“骑驴找马”,这些年轻人却说,时间和精力都不允许他们瞻前顾后。

  留学人:避开“内卷” 寻求机会

  有人更换了“赛道”再出发,有人试图避开“内卷”,寻求到国外高校继续深造的机会。

  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本科生晓雅目前正在英国读书,同样面对回国考研、就业以及继续留学深造的多个选项。近期她正在申请新加坡一所大学的研究生入学资格,晓雅在视频连线中表示:“我不打算回国‘内卷’了,现在有机会申请到国外高校,就先努力试一试。”

  今年的研考报名人数下降,有分析认为:目前留学市场全面复苏,晓雅对此深有体会。作为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学生,她四年的本科课程中两年在国内读,两年在英国读。“我是2022年9月到英国利物浦的,那会儿国际航班的数量少得可怜,全球的防疫要求很高。”晓雅说,“那会儿我们对疫情的不确定性很担心,但好在如今已经基本恢复了。”

  正读大四的她同样需要面对读研的思考,“我是学传媒学的,之前利用假期在新闻机构实习过。此次在申请高校时,之前带我实习的老师为我写了推荐信。”晓雅说,“目前语言是过硬的,成绩也符合申请条件,于是我想试一试。”

  在与这些“00后”同学的交谈中,能够明显感受到他们个性的存在。相比于他们的学长,如今的“00后”显得更加务实了。

  首先他们面对自身的价值,自我评价更加客观。求学还是就业,承担风险还是追求稳定,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面对这些问题,他们更能够精准地找到合适的答案。其次,他们对于职场持更加理性和成熟的态度,换句话说,他们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再有,“新千年”之后出生的新生代们,虽然年纪轻轻就开始在“云端狂欢”,但他们也借助互联网早早地计划着自己该如何走向社会。

  就业市场:学历仍是“硬通货”

  近日,中国统计年鉴(2023)正式发布。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2022年有六地的研究生人口占比超过1%,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和陕西。以天津为例,是高学历人才集中地,2022年有17.34%的人为大学本科学历,2.11%的人为研究生学历,而在2015年,天津研究生人口占比还是1.2%。高学历人才向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集中的情况非常明显,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在快速上升,从上升的速度来看,高于本科生。

  与此同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召开的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数据显示,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

  “现在一些知名企业对应聘者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了,感觉不是硕士,不是985或211大学毕业,基本没戏。”今年面对就业压力的大学生小曾跟记者发出感慨。

  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小曾,最初想尝试互联网头部“大厂”,但往往简历投过去便石沉大海,再无音讯。于是他考虑转战二线“大厂”,但依然面临碰壁的局面,虽然不断降低要求,但依然没有遇到合适的机会。

  “那天参加一场招聘会,一家我中意的企业光简历就收到手软。”小曾说,负责接简历的人对他说:“双一流大学、研究生毕业都很重要,比这些更重要的是在研究生期间参与过哪些项目研发。如果这些条件都无法达到,估计很难通过第一轮简历筛选。”

  近期,各高校秋季校招也进入收尾阶段,从中可以观察到,对于研究生的校招岗位更加专业,而面向本科生的校招则是基础性岗位、通用性职位。由此可见,研究生教育仍然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来源。

  对于“00后”来说,的确可选择的道路多了,而具体哪条路更适合自己,最终还得自己去把握。

  但从整体就业形势看,学历依然是“硬通货”,这一点从没有改变过。

  (本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网络天津 精彩无限——今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