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养老 托起幸福“夕阳红”
来源: 今晚报  作者: 田莹  编辑:孙畅  2024-01-23 09:58:49
老人在和平区劝业场街智慧养老指导中心参加社区活动。田莹摄

  天津北方网讯:杨女士至今还记得2023年9月18日那个手忙脚乱的早上,在此之前,杨女士一直陪护因脑梗塞而住院的父亲没有回家。这天早上,她接到医院的通知,父亲两天后可以出院;而此时母亲的电话来了,老太太在家里摔了一跤,爬不起来了。“到医院一检查,发现三根肋骨已经骨折。”杨女士回忆说,“当时我都傻了。同时要照顾两位需要卧床养病的老人,该怎么办呢?”

  权衡再三,杨女士决定把父母一起“托”进了离家步行仅10分钟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这里,老人不必离开社区就可以获得全天候的托养照护服务;想家了,办个外出手续就可以回家住。”杨女士在得以“喘息”的同时,过条马路就可以过来看他们,心里踏实了不少。

  养老不离家,是许多老年人的愿望。以居家养老为目标,提升养老服务便利化、可及化水平,急在当下、利在长远。做好家门口的养老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岁末年初,记者走访本市多个街道和社区时发现,过去服务方式相对单一的“日间照料中心”正在逐步升级成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跨界融合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体,为老年人在家门口养老“嵌入”满满的幸福。

  困局:日间照料中心叫好不叫座

  其实在天津,“日间照料中心”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在最初的设计上,这种对老人进行日托的服务,结合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老人既能获得更专业的照护,还能留在熟悉的社区里,也为家庭成员减轻了照护负担。看上去三全其美的服务,理应得到老人和家属们的追捧,但在实际走访中,记者发现常规日托的申请量非常少。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78岁的张爷爷做膝盖置换手术已有多年,稳妥起见,他出门时拐杖不离手。即使如此,他也不想被托管。“闺女也说过,担心我自己在家摔着,想让我白天去日间照料中心。但我习惯了每天上午到门口的公园转转,再顺路去市场买菜。只要还能动,我就不想麻烦别人。”

  张爷爷的话代表了不少老人的态度。采访中,记者发现尽管一些老人的年纪已然不小,但在心理上并不服老,觉得被“托管”、被“照料”是真的老了,承认自己“不行”了,在心理上过不去这道坎儿。还有一些老人和张爷爷一样,有着自己的社交群体,离不开公园和社区里的老朋友,不想进入陌生的环境,更不愿意与年轻人隔离开。

  和平区劝业场街智慧养老指导中心负责人池鹤飞从事养老服务行业已有10余年,但她照顾过的日托老人一双手就能数得过来。对于日托遇冷的现状,她也有自己的观察。“一般来说,申请日托的大多是高龄、空巢和独居老人,其中以生活自理略有困难的老人居多。即使日间照料中心离家不远,但家属每天接送行动不便的老人也要费一番周折。说实话,这一接一送如果短期还好,时间久了还是挺麻烦的。”池鹤飞表示。另一方面,如果只是为了解决白天的吃饭、活动、社交等问题而选择日托,当下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如今,社区周边的老人家食堂越建越多,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还经常举办免费活动,对于精打细算的老人来说,平均每天120元至180元的日托费用,就显得不那么划算了。

  除去这些问题,记者在走访中还发现,繁华地段寸土寸金,一些日间照料中心很难把服务空间全部设置在一个大平层上。再加上老人休息时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日托的床位多是设置在二楼甚至更高的楼层。若是没有电梯或者爬楼机,对于腿脚不便的老人而言也不友好。

  升级:满足多元化养老需求

  老人们对日托热情不高的背后,也折射了时代的进步与养老模式的多元化。如何更加高效地利用养老资源?如何提供更有针对性、精细化的养老服务?一些日间照料中心因地制宜,根据具体问题和需求转型升级,给出了各自不同的解法。

  【淡化机构感 注重医养结合】

  早上9时30分,记者来到和平区南市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室内传来播放电视剧的声音,一阵阵柑橘的味道飘过鼻尖,处处透着一股“家”的味道。来到“客厅”,两位老人正围坐在桌前一边看电视一边吃水果。还有一位老奶奶,正深深地陷在电动按摩椅里闭目养神。正在一边勤勤恳恳帮老人剥橘子的家属张先生告诉记者,自从去年这家日间照料中心升级成了街级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之后,他们就成了这里最早的一批住户。

  “选择这里,首要原因还是离家近,白天有空了就可以过来陪陪母亲,自己也放心。”张先生表示,“其实我们也看过一些大型的养老机构,还是担心床位太多、护理人员在照顾方面有疏漏。这里深度嵌入社区,长住老人在10位左右,工作人员对每位老人都很熟悉,从性格爱好到饮食习惯都能照顾到。最重要的是,这里的环境跟家里差不多,不会让老人有拘束感。大家都是邻居,谁家的孩子来看老人,就跟串门一样,氛围特别好。”

  中心负责人黄贵文告诉记者,日间照料中心升级之后,短期托养的老人明显增多。“特别是我们拓展了康复治疗等服务后,一些刚刚出院或者有跌打损伤、短期内需要特殊照料的老人,也更愿意来这里小住。”黄贵文说,“引入医疗资源让我们更受欢迎,也坚定了中心深化助医服务的想法。目前中心与二七二医院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为我们助医的老人开通了绿色通道,大大缩短了老人就医等待的时间,得到了居民们的好评。”

  【强化专业性 开启智慧升级】

  同在和平区的劝业场街智慧养老指导中心,受场地等条件限制,只能开展日托照料服务,同时面临着老人日托床位在三楼、楼内却没有电梯的难题。听上去这里本该门庭冷落,但从去年11月20日正式运营以来,却以一层的老人家食堂为突破口,吸引了一批周边的居民。

  6年前,母亲瘫痪在床后,方女士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便辞去了工作。“母亲瘫痪后,一步也离不开人,每天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有干不完的活,真的是身心俱疲。”方女士表示,“亏得有了老人家食堂,让我有了喘息的机会。和这里的工作人员熟识之后,我也能更放心地体验其他助老服务。前阵子我刚预约了一次入户陪伴,这么多年我终于能安心地出一次门了,别看只是一两个小时的放松,也感觉自己的状态恢复了不少。”

  就这样,老人家食堂成为打开周边居民养老服务需求的一块敲门砖。“助餐服务覆盖人群更广、需求量更大。随着口碑的累积,我们其他的助老服务项目逐渐被周边居民接受,越来越多的人遇到困难后开始主动向我们求助。”中心负责人池鹤飞指着老人家食堂墙上的二维码告诉记者,“作为街道引入的第三方养老服务机构,我们有自己开发的微信小程序,理发、修脚、助医、助浴、入户陪伴,甚至辅具租赁,都能直接在手机上咨询和预约,非常方便。”

  至于三层的日托床位该如何利用起来,养老指导中心也有自己的规划:打造以认知障碍症照护为特色的家门口服务点。位于三楼的日间照护中心整体布置都围绕认知障碍症的干预和康复展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认知障碍早期筛查和干预训练的大型电子设备。“近年来,老年人中认知障碍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不少患病老人行动能力不差,但身边离不开人,我们完全可以为家属紧绷的生活提供‘喘息服务’。”池鹤飞表示,“当然,三楼的活动空间也向社区老人免费开放,我们还会定期组织各种文娱活动,丰富老人们的生活,带领他们从‘老有所养’向‘老有颐养’的认知转变,追求更丰富的晚年生活。”

  【综合统筹 一站式服务】

  自从10月中旬,河西区马场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老人家食堂开始供应早餐之后,独居的王奶奶彻底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第二个家”。

  王奶奶一日三餐都在一楼的老人家食堂解决。每天早饭后到附近的佟楼公园散步,累了就再回到服务中心二楼看书。王奶奶还参加了社区的朗诵社,定期会在服务中心的活动室一起排练。

  马场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上下共4层,共有26个托养床位,综合了老人家食堂、理发室、康复室、读书室、活动室等多种功能,中心一墙之隔就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真正实现了餐饮、娱乐、托养、医疗的一站式服务。托养在三楼和四楼的老人,随时可以乘电梯下楼参加各种活动,一来二去,王奶奶跟好几位托养老人都成了朋友。

  陈媛是马场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她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养老服务机构在河西区承办了5家各具特色的养老服务中心,她的另一个任务就是统筹这5家中心的托养服务。“一到过年过节,就是短期托养最忙的时候。有的是因为保姆回乡探亲,还有的是子女趁节假日出门旅游、不放心老人独自在家。我们把5个中心的托养床位联动起来,不仅可以实现各中心康复、理疗、推拿等专业服务的互相支援和共享,还能根据老人对环境和照护的不同需求,就近进行客户的委托和转介,帮老人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托养场所。” 陈媛介绍说。

  老年人就地安养离不开社区支持

  在老一代人的观念中,生活遇到困难、寻求各类服务首先想到的就是社区。近年来,作为新生事物的养老服务综合体,凭借多样化的服务精准对接老年人需求,逐步进入百姓视野,“15分钟养老服务圈”正在形成。而这些变化都离不开社区环境这片土壤,离不开来自政府、街道和社区的各种政策及资源支持。

  陈媛的手机里就分别有5个对应各个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微信群,在这些群里,除了社区老人和中心的工作人员外,还有一位街道的养老服务专干。“区养老服务中心会根据各个基层中心的规模和辐射范围为我们下发任务;我们拿到自己负责的名录后,每周都要对老人进行电话回访,在了解了老人的需求后再上门服务,帮他们解决各种困难。”陈媛告诉记者,“养老服务专干进入服务群之后,不仅老人对我们的服务更安心,遇到我们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也能更快地得到街道和社区的统筹支持,更快地找到解决办法,这样既减少了沟通成本,又提高了服务质量。”

  记者在和平区劝业场街智慧养老指导中心采访时,刚好遇到街道办事处公共服务办公室副主任关社军来了解中心试运行一个月的运营情况。他告诉记者,劝业场街辖区内共有7座养老院,是整个和平区养老资源最丰富的街道。但是在过去的运营中,仍然存在各机构之间各自为战、养老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我们引入第三方机构,意在建设一个数字化平台,通过政府干预,盘活辖区内的养老资源,并进一步优化整合。把各类为老服务集中在一个智慧平台上,也利于我们跟踪老年人的需求,监督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策略、解决问题,为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养老提供更精准的服务。”(津云新闻编辑孙畅)

网络天津 精彩无限——今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