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出天津人的生活哲学
来源: 天津日报  作者: 伊健 姚芳  编辑:孙畅  2024-02-06 10:30:18
朱风民为一位从北京来津的小姑娘盘头。本报记者 伊健摄

  天津北方网讯:天津人有这样一个习俗,每逢辞旧迎新之时,总不忘在发型上动一番心思,人们用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新春,以此祈福新的一年“鸿运当头”。这不,临近春节,朱姐的美发店比起平日更热闹了。

  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天津“盘头”火爆全网。来天津,去盘头,成为众多爱美的小姐姐深度体验天津淳朴民风和独特审美的项目之一,“软装点缀”“越高越美”的盘发样式也走起了极致路线。在短视频直播平台上,经常能见到爱说爱笑的天津大姨,她们富态而热情,幽默又麻利,让小姐姐们实现形象上的蜕变。这其中,在天津“盘发圈”人称朱姐的朱风民就是其中一位。

  这时人们就要问了:天津人对于“盘头”素有传统,这老传统为嘛深受年轻人追捧呢?“津门盘头”在潮流更替中如何做到了屹立不倒呢?带着诸多疑问,咱们一起走进朱姐的美发店,一探究竟。

  老传统背后是“真讲究”

  朱风民大姐的美发店开在了居民小区里,离居民近,便是其最大的经营特色。看窗外的招牌,“朱姐盘发”几个字直奔主题,锁定客群。一间单元房里10平方米的客厅内,摆放着暗红色的皮质座椅、五颜六色的卷筒、手推子、传统修面刀、展示盘发造型的大镜框……一样样陈设、工具,让人萌生穿越回上世纪80年代老理发店的错觉。

  初次到访,空气中弥漫着香波的味道,循着味道、敲开房门,让人确定这地方没找错。临近春节,朱姐的小店里坐满了前来盘发的爱美女士,加之朱姐爽朗的笑声,小店里被烘托得喜气洋洋、热气腾腾。

  9时刚过,当天的首批客人即将完成盘发。朱姐一边忙着把手底下即将完成的盘发收尾,一边招呼着新到店的顾客找位置休息,还时不时地照看着角落里烫发客人发卷的定型状况。小店里,客人们聊着过年的准备,玻璃擦没擦、馒头买没买、儿女哪天回、年夜饭准备几道菜……等待时聊着天,年味儿一下子就被烘托到位了。

  “朱姐,您今天给我盘个发,等除夕早晨再过来修补一下,咱过年也洋气一下。”终于轮到这位老主顾了,她满脸笑意,跟朱姐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只见朱风民开始在这位顾客的头发上开启了“施工模式”。

  所谓“盘头”,既不是简单的剪发,一般也不需要动用药水烫发,而是用皮筋、发卡等工具,借助发胶和造型手法,将头发盘成发髻。朱风民一边操持着手里的活儿,一边讲解着:“这就像盖房子一样,首先得‘打好地基’。”所谓“打地基”,就是把整头的发丝先用尖尾梳朝发根的方向倒着刮蓬松;地基打得好,接下来“搭结构”才能顺畅,拿出定型喷雾边捋边喷,看似狂乱实则有条不紊,几次下来造型的轮廓就在头顶“支棱”起来了。眼看着房子建好了,“硬装修”“软装饰”一样都少不了:一边梳理,一边用大功率的吹风机定型,这是“硬装修”;根据顾客的需求添加一些装饰物,这就是“软装饰”。

  大约30分钟,一款造型独特、蓬松又富有质感的盘发就完成了。大姨冲着镜子左转转、右看看,脸上的笑容只在表达两个字:满意!待到除夕那天,再修一修,撒上金粉、亮片,那喜庆劲儿就是一年的“好兆头”。这位大姨兴奋地说:“咱老百姓过年,图的就是喜庆,图的就是好心情。这发型弄精致了,年过得都顺当。”

  盘发的“保质期”通常是7天,赶路、挤车、干活、睡觉都不会影响发型,所以很多老主顾每周来“保养”一次。一周又一周,一年又一年,朱姐和客人们早就成了家人。

  说话的工夫,朱风民手底下又一款作品眼看就要完成了,客人刚要起身,她突然想起了什么,又把对方请了回去。原来,为了帮老年人减轻两鬓白发的烦恼,朱风民在盘发的最后一步,还准备了“秘密武器”——一次性染发膏,小刷子在鬓角的两边轻轻带几下,就能解决大问题。客人说,像这样的细节,朱姐总能帮她们想着。也正是服务细致,一来二去,大伙儿都满意,朱风民的美发生意,一干就是30多年。

  发丝间蕴藏的烟火气

  朱风民大姐的身上有着天津姐姐特有的热情、爽朗,说话办事嘎嘣脆,再听说话,那地道的天津方言分外正宗。但朱姐说,她可是天津的“移民”,1969年出生的她,10多岁就离开了老家山东聊城,跟着姨妈来天津生活。那时候,住在河东区李公楼一带的平房里,这也为她建立起对天津最初的印象。

  在朱姐的眼中,天津姐姐爱美、爱捯饬,这是众人皆知的。特别是每逢农历正月初一,天津人的面貌都会焕然一新。“那会儿生活条件好了,爱美的天津女士都会准备一身毛料套装,平时舍不得穿,得赶在春节走亲戚时穿在身上,再蹬上高跟鞋,整个人的气质就提上来了。”朱风民说,“除了穿着,妆容也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给自己拾掇一个精神的发型,也是春节前不可遗漏的项目。”这也让朱风民看到了美发行业的前景。

  学会一技之长才能养家糊口,抱着这样的想法,她入了行。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勤奋、爱好,再加上那么一点灵气,让踏进美发圈儿的朱风民靠着边学边钻研的那份努力,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尤其是盘发,尝试得多了,举一反三,只要客人有图片和样本,她都可以满足。在天津姐姐们看来,把头发高高盘起,板正、精神,还方便劳动。逢年过节,更是得到理发店再好好盘一盘。

  做街坊生意,这是朱风民的经营之本。当年,来盘头的都是胡同里一起长大的老街旧邻,朱姐的小小理发店也成了朋友小聚的场所,姐妹们说说笑笑间,既提升了颜值又赶走了烦恼。在很多人看来,住平房最大的好处就是街坊邻里走得近。那会儿,胡同里不少人是从小在一起玩着长大的,渐渐就处成了姐妹,即使后来各自成家,也依旧没有分开。

  20年前,李公楼片区拆迁改造,朱风民的理发店从平房搬到了楼房,但做街坊生意的初衷没有改变。不管搬到哪儿,朱姐的身边都会追随着一批爱美的天津大姨。对她们来说,别的事都不打紧,唯独头发不能落下,发型一乱,生活就全乱了。

  过去的20年,是国家飞速发展的20年,美容美发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得到了空前发展。朱姐盘头小店旁就是一座时尚的商业街区,各具特色的美发工作室、造型设计馆,争先恐后地为人们打造着满足时尚、个性和品质生活的新天地,但朱姐的小店丝毫未受影响,而且生意越来越红火。不仅当年的老主顾跟着她走,如今还涌进了一批年轻的新面孔。

  一年多以前,朱风民心血来潮在线上直播平台发布的短视频,竟让这间藏在居民区里的小店被全市乃至全国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她每天迎来送往的客人逐渐年轻化、时尚化,有很多不远千里赶到天津的小姐姐,甚至也有不少好奇心爆棚的小哥哥,连著名演员、知名博主都专程到访天津,只为当一回“盘头大姨”。

  坚守盘发行业30多年的朱风民也纳闷儿,这老传统咋就成年轻人的“心头爱”了呢?潮流更迭,似乎也与她这间写满岁月痕迹的小店息息相关。

  年轻人捧红的是一种生活哲学

  听!朱姐的小店里曲韵悠扬,66岁的刘书萍作为曲艺发烧友,盘头过后,精神焕发,带来一段味道十足的骆派京韵大鼓。刘书萍可是朱姐盘发店的常客,每次登台演出前,都要让朱姐帮她把发型整理得十分精致、讲究。为了这个发型,刘书萍每次都要倒两趟公交车,往返一次要花上近三个小时的时间。不过每次盘好简约大方的发式、换上旗袍往台上那么一站,表演的自信就全来了,一想到这些,路上的那些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朱姐这儿,除了能见到像刘书萍这样将盘发作为生活一部分的大姨,也有不少慕名前来追求体验感的漂亮小姐姐。

  “朱姨,我想盘一个跟电视剧《金粉世家》里的白秀珠一样的发型,您看能实现吗?”29岁的小姐姐是一位正在休产假的新晋宝妈,平日在家带孩子也没空装扮自己,这次趁着过年前来盘头,她给朱风民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只见朱风民看看手机里的照片,琢磨了一番,顺口答应:“闺女,你就瞧好吧!”只见朱姐在小姐姐的头发上展开了“施工”,一位大家闺秀奇迹般地出现在了人们的眼前。与此同时,网络直播间里沸腾了,人们纷纷夸奖小姐姐造型别致,线上线下互动引发了共鸣。

  像这位小姐姐一样的年轻顾客多了,朱风民也开始创新一些新发式,像《小李飞刀》里林诗音一样的发型,复刻春晚里的《只此青绿》的发型等,而且朱姐的作品列表还在不断更新中。眼下,朱姐盘发还是延续着多年传承下来的老传统,每天不到8时开门,18时闭店,朱姐自己都说不清一天要服务多少位顾客,她自己经常半天沾不着椅子,看似嘻嘻哈哈就干完的活儿,其实并不轻松。

  朱姐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她说干盘发这行,顾客再多,赚的钱都是有数的,然而,不论是过去的平淡,还是如今的爆红,顾客满意了,始终是她最高兴的事。始于爱好,精于专注,朱风民的处世态度也吸引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抱着和她接近的想法,也有不少人慕名前来拜师求艺。在朱姐看来,收徒这事儿,既给家庭增加了一份收入,又能把天津的特色发扬出去,何乐而不为呢?

  新春将至,朱风民大姐的盘发店里一如既往地热闹,朱姐也是始终如一地从事着这项爱美的事业。火爆全网的天津“盘头大姨”,吸引众人眼球的不仅仅是女士发型的独特,更是“天津大姨”们向外传达出的那种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年轻人捧红的不仅是一种猎奇的发型,更是天津人的乐观精神和浓浓的人情味儿。

  天津人正在用自己的生活哲学打造着一个个“爆款”,每一个“爆款”的背后都少不了那朴素的快乐和幸福!(津云新闻编辑孙畅)

网络天津 精彩无限——今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