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话题“谁在大量购买空牛奶盒”冲上微博热搜。
据报道,近一段时间,一些学校要求学生每月收集空牛奶盒,并将其视作一种环保作业。尽管多数学校明确收集空牛奶盒“不要求数量,自愿参与”,但有些家长本着自家孩子“不做最后一名”的想法,更担心空盒的多少与学校评优、奖励等相关,不得不把“自愿”变“自觉”。
需要强调的是,作为拓展素质作业的一类,环保作业的目的是通过孩子亲身参与,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但环保的形式多种多样,把环保作业的完成情况简单粗暴地统一量化成空牛奶盒数量,显然形式大于意义。这不仅增加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更脱离实际:有的家庭一改购买大瓶装鲜奶的习惯,转而购买250ml的盒装牛奶;一些没有喝牛奶习惯的家庭则寻遍垃圾桶、走访亲戚家,四处借力“交作业”。更可笑的是,这一环保作业还催生了奇葩的网购商品——“空牛奶盒,已剪开洗净晾干,28元100个包邮”。
这种脱离生活实际、脱离学生能力范围,又在评价上缺乏灵活性的所谓拓展素质作业,其成因无非是形式主义使然——摆在那里一摞摞干净的牛奶盒就是“实实在在”的成果,至于学生是不是真做,则无人追究。
当“做作业”变为“买作业”,不但无法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还让学生跟着学会了弄虚作假。这样的“环保作业”乃至“环保教育”,对孩子究竟是利是弊?相信你我心中都有答案。